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庆余年在线阅读 - 第144页

第144页

    宫典一怔,心想老爷虽然手握天下,但却无缚鸡之力,怎么敢让他与这少年单独呆在一起。贵人似乎猜到他在想什么,略一沉吟说道:“宫典留,其余人退下。”

    “是!”众侍卫虽然不解,但根本不敢二话,急速撤出茶铺之外。范闲的脖子得了自由,有些舒服地扭了扭,此时若若跑上前来,拉着他的手,想到先前的险状。急的泪水险些掉了下来。

    ……

    ……

    “协律郎范闲,御前失仪,你可知罪。”

    “臣不知何罪之有。”

    范闲想像中的对话并没有发生,那位贵人只是坐在桌子边上,颇有兴趣地望着自己。贵人的眼光似乎比先前柔软了许多,淡淡却又仔细地在他的脸上拂过,这让范闲感觉有些不自在。

    贵人开口轻声说道:“少年家,你是谁家子弟。”

    “这位大人,我们是范家的人,昨日去田庄休息,今日贪看风景,所以逡游至此,不知道贵仆为何要难为我们。”范闲在心里盘算过,叫对方大人应该比较合适。

    听他回答,宫典心头大惊,这才知道原来自己要抓的人竟然就是那个杀了八品高手的范闲。想到范闲的父亲司南伯是老爷的心腹亲信,手中掌握着一些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的力量,宫典以为自己明白了先前老爷为什么严令自己不准泄漏那位宗师级高手的事情,略显尴尬地向范闲投出抱歉的眼神。

    贵人微笑说道:“你是范建的儿子?”

    见对方直呼父亲的名讳,范闲更是确定了对方的身份,回话也愈发地恭谨:“正是。”

    贵人点点头,说道:“这是场误会,你不要记恨在心。”

    范闲断没有想到对方竟然如此好说话,一怔之下,半晌后才回过神来,连道不敢不敢。

    贵人又道:“你入京也有数月了,过得如何?”

    虽然不明白以对方身份为什么要关心自己,但这种机会范闲是不会错过的,想着这些月来的麻烦事儿,略带一丝颓凉说道:“京都居,大不易,不若故乡。”

    “你是说澹州。”

    “正是。”

    “澹州有甚好处?”

    “澹州虽偏,但人心简单,只要你不害人,便无人害你,不像入京之后,不论你愿或不愿,总有些事情会找到你的头上来。”

    贵人似乎没有想到少年说话会如此直接,微微一怔后微笑说道:“京都繁华天下无双,自然艰难处也是天下无双,不过有范大人护持,如今范公子又有文武双全的美誉,想来日后在京中应该过得比较安适才对。”

    范闲如聆玉旨纶音,如果不是一直在伪装,此时恨不得跪下口称谢旨,再在京中大肆宣扬去,所谓天子金口玉言……但他的脸上依然是一片平静,柔声回答道:“希望如此吧。”

    时候已经不早了,贵人事多,便要起身离去,离开之前,他又细细看了范闲两眼,才流露出满意的微笑,说道:“日后有缘再见吧。”又转向范若若,轻声说道:“小姑娘,你还是婴孩的时候,我抱过你,不曾想一晃已经变成大姑娘了……日后有门好婚事等着你。”

    范若若微微一怔,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贵人说完这话,朗声一笑,似乎十分快意,离开青竹所就的茶铺,上车离去。马车离开许久,贵人有些出神,轻声叹息道:“眉目依稀仿佛,这夜夜爬墙的本事,倒是有些像朕当年。”

    茶铺之中,范若若好奇问道:“这是哪位大人,似乎与父亲相熟。”

    范闲此时终于从紧张的情绪里摆脱了出来,浑身是汗地坐倒在凳子上,说道:“先前是圣上……干他娘的,怎么都喜欢玩微服出巡这招,真以为吓死人不用赔命吗?”这话一出口,范若若也是惊得掩嘴而呼。

    咔嚓!在此时,万里碧空之上却无来由响起一声霹雳,似乎恨不得要刺进茶水铺的青竹间,将童言无忌的某人活活劈死。

    第五章 庆余堂里说来年

    在茶铺里随便整了些水喝,兄妹二人就有些心神不宁地重新上路,走了没多久,便看见王启年一干来接自己的马车。对方的身份在这里,而且看着表情有些异样,情绪不怎么高涨,王启年自然不敢啰嗦什么。

    “圣上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范若若靠在车厢上,拿着手帕扇着微微汗湿的脸庞,模样看着极为可人。

    范闲苦笑着回答道:“咱们的这位陛下,一向深居简出,我早就料到,一个男子怎么可能长年呆在满是宫怨脂粉味的皇宫之中,他一定会经常出来散心,走到流晶河畔来,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只是先前有些好玩,我总以为那位宫典大人,会叫他黄老爷的。”

    范若若噗哧一笑,说道:“哪儿能事事都像哥哥说的故事一般,若真如此,你早就该去开个讲书铺子去了。”

    说到讲书铺子,范闲马上想到了豆腐铺子,皱眉问道:“若若,你将来准备做些什么呢?”

    范若若神色一黯,如今这年月,女子出嫁之后,便是相夫嫁子绣花管后院,以若若的学识能力,若就这般度过一生,只怕也会有些不愿意。只是目前也不能多做筹划,只好先暂时这样。

    入京之后,马车直奔二十八里坡。这二十八里坡却不是个大山坡,只是京南一个有名的地名儿。话说数百年前,京都远没有如今这般阔大之时,二十八里坡是入京前最后一段山坡,离西南方向官道上最后一个驿站足足有二十八里,每当车马到此之时,行了最后二十八里路,马乏人累,格外疲倦,将这最后一段小山坡看得比海滨之畔的大东山还要高大。二十八里坡的名称便是得自于此。